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

以法问法,不知法本非法。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

心本无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梦。心法不实,莫谩追求。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简单的比喻探讨了深刻的哲理,核心思想是:我们常常执着于表象,却忽略了本质,最终发现一切皆是虚幻。

全诗用四组对比展开:

1. 声音与回声
就像有人想用更大的声音盖住回声,却不知道声音本身就是回声的来源。这比喻我们总想用更多行动解决问题,却不明白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行动本身。

2. 身体与影子
就像有人想摆脱影子而不断移动,却不知道影子来自身体。这好比我们总想改变外在处境,却不明白处境是内心状态的投射。

3. 佛法与教条
用佛法来研究佛法,就像用尺子量尺子本身。真正的智慧超越所有固定教条,就像水装不进"水"这个字的字形里。

4. 心灵与执念
以为可以把心传给他人,却不知心本来就不该被固定认知。就像试图把风装进盒子,风的本性就是自由流动。

最后点明主旨: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心念、法则),其实都像梦境和镜中花,既抓不住也不必抓。真正的智慧在于看破这种虚幻性,停止徒劳的追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声与响""形与影"等日常现象,把深奥的佛理说得生动可感。它提醒我们: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源于对表象的执着,放下执念才能看到真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