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王邑侯招集水帘亭分赋

春迟韶光媚,清朗是日逢。
山行宛图画,修禊永和同。
寻幽陟盘磴,石室开崆峒。
华檐隐云雾,鳞瓦摩苍穹。
依峰环峭壁,十柱夺天工。
冽泉经其下,昼夜流淙淙。
玉乳喷山骨,琼浆洒林丛。
清飙时澹荡,明珠满碧空。
疑自沧海上,移来水晶宫。
胜事王右军,杖履生春风。
指顾启群英,廓然如发蒙。
我亦钝汉者,倾聆心不蓬。
因之觉众妙,睇目浩无穷(以上清光绪《潮阳县志》卷二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聚会的画卷,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开头四句点明时间背景:春光明媚的某个晴朗日子,诗人与友人(王邑侯)像古代王羲之兰亭集会那样,来到山水间举行修禊(古代祛除不祥的春游活动)。"永和同"巧妙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暗示这是一次风雅的聚会。

中间十二句浓墨重彩描写水帘亭的奇景:沿着盘旋的山路攀登,看见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十根柱子撑起的建筑巧夺天工。山泉从石缝中喷涌,像玉乳琼浆般洒落林间,水珠在阳光下如同漫天明珠。最妙的是把瀑布比作"移来水晶宫",既写出水帘的晶莹剔透,又赋予仙境般的梦幻感。

后八句转向人文描写:主人像王羲之那样风雅,带着众人指点山水,使人豁然开朗。诗人自称"钝汉",却在这场雅集中获得启发,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结尾"睇目浩无穷"与开头的春景呼应,形成从具体景色到人生感悟的升华。

全诗亮点在于:
1. 动静结合——静止的亭台与流动的泉水相映成趣
2. 比喻精妙——"玉乳""琼浆""水晶宫"等喻体既贴切又贵气
3. 双线结构——明写山水之美,暗含文人雅趣,最后落脚到心灵感悟

这种写法让普通读者既能欣赏美景描写,又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