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巷吟四章 其三
天地苍黄梦魂蹙,邻婺无儿掩扉哭。敝襦已典屋谁鬻,后圃葵苗但有绿。
瓮虚不剩两升粟,粟为珍珠菜为玉。减餐预慰明日腹,出向河壖拉枯木。
河壖弃鱼雀来啄,掠地鹰鹯猛相逐。风声呼呼尘眯目,荆棘刺手木难束。
泥垢沾衣血盈掬,邻婺无儿苦茕独。邻婺有儿隶兵牍,昔战螺门死刀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通过一位失去儿子的老妇人的遭遇,展现了普通人在灾难中的无助与痛苦。
诗中用"天地苍黄"开篇,营造出一种压抑昏暗的氛围。老妇人因为儿子战死("邻婺无儿"),只能独自掩门哭泣。她穷到连破旧衣服都典当了("敝襦已典"),后院只剩些葵菜苗("后圃葵苗但有绿"),米缸里连两升米都没有("瓮虚不剩两升粟")。
为了活下去,她把米当成珍珠,野菜当成美玉("粟为珍珠菜为玉"),靠减少饭量来挨过明天("减餐预慰明日腹")。为了生火,她不得不到河边捡枯枝("出向河壖拉枯木"),却连河边的弃鱼都被鸟雀抢食("河壖弃鱼雀来啄"),而凶猛的鹰隼又来追逐这些小鸟("掠地鹰鹯猛相逐")。
在恶劣环境中,老妇人艰难劳作:风沙迷眼("风声呼呼尘眯目"),荆棘刺手("荆棘刺手"),泥巴弄脏衣服,双手满是伤痕("泥垢沾衣血盈掬")。最后点明她儿子的命运——被征兵后战死在螺门("昔战螺门死刀镞")。
全诗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乱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老妇人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那个时代千万家庭的缩影。诗中"无儿"的重复出现,更强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