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君作莫愁湖棹歌戏拟四首 其三

游人散尽渐乌栖,惟有渔舟半隐堤。一曲棹歌明月上,凄清风露女墙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湖上夜景。

前两句写游人散去,天色渐暗,只有渔舟半隐在堤岸旁,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渐乌栖"暗示时间推移,暮色降临,而"半隐堤"则让渔舟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后两句写明月升起时,一曲棹歌回荡在湖面,清凉的风露笼罩着城墙西侧。"凄清风露"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明月与棹歌相映成趣,但"凄清"二字又让这份美景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游人、渔舟、明月、风露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怅惘的情绪。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