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馆

寒食烟花暮,伤归复旅游。
芳尊不相对,华馆坐悠悠。
月细光疑晦,山空响似秋。
老亲垂短发,计日向西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昌平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寒食节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联“寒食烟花暮,伤归复旅游”点明了时间和心境。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自在外漂泊,看到暮色中的烟花,更添伤感。“伤归”二字直接表达了想回家却无法回去的无奈。

颔联“芳尊不相对,华馆坐悠悠”进一步刻画孤独。美酒无人共饮,华美的驿馆里只能独自发呆。“悠悠”二字既写时间漫长,也暗示心情的寂寥。

颈联写景更显寂寥:月色朦胧仿佛故意暗淡(“光疑晦”),空山寂静却像秋天般萧瑟(“响似秋”)。这里用通感手法,让视觉的月光和听觉的山响互相映衬,强化了冷清的氛围。

尾联突然转向对亲人的思念:想象家中年迈的父母(“老亲”)白发稀疏,正一天天算着自己归来的日子(“计日向西州”)。西州可能指长安或故乡方向,平淡的语句中藏着最深的牵挂。

全诗以“孤独”为骨,以“思念”为魂。诗人没有直接哭诉,而是通过驿馆独坐、月色暗淡、空山回响等场景,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无处排遣的愁绪。最后对父母的白发想象,如同电影特写镜头,让漂泊的苦涩瞬间击中人心。这种克制而深沉的抒情方式,正是唐诗最动人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