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谣
玉盘博径得二尺,围六尺有五寸益。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
旁达孚尹琼华泽,葆光抚不留手迹。群玉之精出昆崙,吉日甲子天子宾。
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簠簋樽。尔时所御器今存,作镇西极永好完。
未入震旦三千年,问今何来不胫偶。准噶尔亡沦世守,阿睦撒纳兹窃取。
王师罙入靖孽丑,于将获之联猭走。弃其重器为我有,元英大吕陈座右。
咄哉玉盘徒华滋,不可食兮不可衣。连城价讵如穷奇,俘彼祸除可罢师。
前歌后舞乐雍熙,瑰玩吾将安用之,拟付鄛人一例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珍贵玉盘的故事,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玉盘的来历
开头描写这个玉盘又大又美(直径两尺多,能装一石水),质地纯净像碧玉,表面光滑得连手印都留不下。它产自昆仑山,是当年周穆王拜访西王母时用过的酒杯,算是个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董"。
2. 玉盘的流浪记
这宝贝原本在西域当镇国之宝,后来被准噶尔部族占有,又被叛军头子阿睦撒纳偷走。清军平定叛乱时,叛军逃跑顾不上它,玉盘才被朝廷缴获。
3. 诗人的吐槽
最后作者来了段"大实话":这玉盘虽然贵重(值好几座城),但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打仗抓叛军才是正事,缴获这种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有啥用?不如砸了拉倒!这里其实是反讽——表面说玉盘无用,实则暗示朝廷不该为争夺珍宝兴师动众。
精髓在于:
通过一个玉盘的传奇经历,揭示"物比人命贵"的荒诞现象。诗人用"吐槽"的方式,批评统治者追求奢靡玩物而劳民伤财。就像现在有人说"花几个亿抢个古董花瓶,不如多盖几所小学"的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