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中立阁看菜花

寒不可襦饥不粟,多事雨珠更雨玉。
天公欲救万户贫,遍地黄金散千斛。
去年亢旱田禾焦,阿香焚车炎帝酷。
女娲鍊石漏暗补,元冥醉眠头紧缩。
倾盆势猛银竹下,土膏近喜春花熟。
村南老翁拍手笑,转凶为丰此其卜。
先生不知农与圃,但博奇观享清福。
坳堂杯水眼界窄,飞楼百尺烟中矗。
东风扶我云梯层,远光浑碧迩延绿。
水天一气分上下,中央正色相连属。
天然绚烂寓平澹,万千红紫那敢角。
晴窗四拓百里内,点染丹青看横幅。
恍疑身入邓尉山,漫天香雪堆林麓。
不然云海浩浩乎无垠,天都峰顶开双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油菜花田的震撼景象,通过对比农民与文人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慷慨与生命的韧性。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农民视角的苦难与希望(前12句)
用生动比喻写农民生活:冷到没厚衣穿(寒不可襦),饿到没饭吃(饥不粟)。把春雨比作天上掉珍珠玉石(雨珠更雨玉),说老天爷撒下遍地黄金(油菜花)来救济穷人。通过去年旱灾(田禾焦)与今年春雨的对比,用老农拍手笑的细节,展现农民对丰收的期盼。

2. 文人登高的视觉盛宴(中间10句)
诗人自嘲"不懂农事",却获得观赏奇景的清福。站在百尺高楼(飞楼百尺)看出去,东风把人托上云端,远近景色尽收眼底:水天交界处(水天一气)是金黄花海与碧绿田野的碰撞。强调这种绚烂美得纯粹(万千红紫不敢比),像展开的巨型山水画(百里丹青)。

3. 超现实的联想(最后6句)
眼前花海触发诗人浪漫想象:先是联想到苏州邓尉山的梅海(香雪堆林麓),又恍惚置身黄山云海(天都峰顶)。两个"不然"带出亦真亦幻的体验,把油菜花田的壮美推向极致。

全诗妙在三点:
- 用"黄金斛""银竹"等贵重物品比喻农作物,体现对劳动价值的尊重
- 农民务实与文人审美的双视角碰撞,形成有趣反差
- 由实景到幻境的层层递进,最后收在黄山云海的开放式联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本质上这是首"接地气的浪漫主义"作品,既看到"老翁拍手笑"的朴实喜悦,又能放飞想象遨游天地,展现了中国文人"心系民生又寄情山水"的特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