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怀古

鞞铎居然拥伯才,地蟠河朔气佳哉。
丹崖秋幸黄华馆,玉貌春歌金凤台。
漳水东流何日尽,高城西对夕阳开。
独怜石柱平城去,犹似铜人洛下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彰德(今河南安阳一带)怀古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联"鞞铎居然拥伯才,地蟠河朔气佳哉"写彰德地势雄伟,曾是英雄豪杰聚集之地。"鞞铎"指军乐器和仪仗,暗示这里曾是军事要地;"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说明地理位置重要。

颔联"丹崖秋幸黄华馆,玉貌春歌金凤台"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展现历史场景:秋天丹崖山上的黄华馆曾是帝王巡幸之地,春天金凤台上曾有美人歌舞。这两句通过季节和色彩的对比,让历史画面鲜活起来。

颈联"漳水东流何日尽,高城西对夕阳开"转入现实:漳河水日夜东流不知疲倦,古老的城墙在夕阳下静静矗立。用流水象征时间流逝,夕阳暗示历史沧桑。

尾联"独怜石柱平城去,犹似铜人洛下来"是全诗情感高潮:石柱(历史遗迹)默默见证城市变迁,就像当年洛阳的铜人(汉武帝铸造的铜像)被搬离一样令人唏嘘。这里用两个历史典故,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深切感慨。

全诗特色:
1. 时空交错:将历史场景与现实景观巧妙融合
2. 动静结合:流水与城墙、歌舞与遗迹形成生动对比
3. 情感递进:从开篇的雄壮气势,逐步转向深沉的历史感慨
4. 善用典故:通过"铜人洛下"等典故,让怀古之情更有历史厚重感

诗人通过描写彰德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历史的沧桑。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