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赠送芦管和兔毫笔给诗人后,诗人回赠的答谢之作。全诗通过日常文房用品,传递出文人之间的高雅情谊和隐逸志趣。
前四句写礼物的来历:用泽畔秋雨中的黄芦制成芦管,用饱经霜雪的中山褐兔毛制成毛笔。僧人千里迢迢带着这些文具来访,不嫌弃诗人简陋的草庐。这里"云衲"指代僧人,"数君"体现对僧人的敬重。
后四句转入文人雅趣:诗人说自己懒于著述,任书籍在高阁积尘,也不在乎墙上是否有名画装饰。最珍视的是能用这些文具在秋天记录菊花的品性,让墨香与寒菊的清香交融。末句"墨云香"的比喻尤为精妙,既指墨汁如云,又暗含墨香与菊香的交融。
全诗妙在将普通的文房用品写出超凡脱俗的意境,通过"秋雨""饱霜""寒花"等清冷意象,塑造出文人淡泊名利、寄情翰墨的形象。最动人的是结尾处修菊谱的闲雅画面,把文具的实用价值升华到了精神享受的层面。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