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从南京调任江西学政的场景,通过优美的自然意象传递出对教育事业的期许。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官员的调任:首联回忆他在南京(建邺)办公时如秋月般清廉的形象,颔联则写他如今要去江西(西山)选拔人才。"持衡手"比喻公平选拔,"采玉人"暗指为国家发掘人才。
后四句聚焦江西教育:颈联用"珠琲"比喻优秀学子,说江西人才如鄱阳湖(彭蠡)水般丰沛;尾联最动人,说战乱(传烽)之后更要重视教育,期待他的教化如春雨滋润大地。全诗通过"秋月""珠琲""雨露"等清新意象,把严肃的官员调任写得充满诗意,既赞美官员的清廉,也表达教育振兴的期盼。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