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君子有所恨"为主题,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前四句写君子内心的愤恨:君子心中也有无法释怀的恨事,这种恨意让他激动得指甲掐进肉里都不觉得痛。与古代英雄相隔千年,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诉说。
中间四句用两个历史典故:
- 荆轲(荆卿)如果剑术更高超,或许就能成功刺杀秦王
- 商鞅如果坚持霸道之术,或许能建立更大功业
诗人感叹:如果他们当时能做得更好,或许就能改变历史。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可叹那些见识短浅的人,从来不敢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既是在说荆轲、商鞅,也是在暗指诗人自己或像他一样怀才不遇的人。
全诗用典自然,情感炽烈,把个人不得志的苦闷与历史人物的遗憾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诗人不是在单纯地咏史,而是借古人之事,浇自己胸中块垒,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施展抱负的渴望。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