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仰望接笋峰时既向往又无奈的心情,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登顶的艰难。
前两句写远观山峰的错觉:走进山洞时以为无路可走,抬头却看见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笋状峰顶,像虚幻的仙境。"虚无"二字既写云雾缭绕的景象,又暗示可望不可即的遗憾。
中间四句用惊险的登山细节突出险峻:悬挂半空的绳梯像连接仙凡的通道,冰冷的铁索是生死一线的考验。登山者像猿猴攀树般惊险,僧人的小屋像鹤巢般悬在绝壁。这些比喻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幻想能羽化登仙,与友人在峰顶结庐隐居。"诛茅"指砍茅草建屋,这个质朴的愿望与前面惊险的描写形成反差,突出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全诗通过"险境—向往"的对比,把普通人面对壮丽山川时那种敬畏与憧憬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