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塘观雪分韵得远字

入腊甫自兹,得雪殊不晚。凝寒祛厉气,积润滋麦本。

清兴浩无极,步屐忘足蹇。扣门呼石交,颈缩语犹謇。

挟携事登眺,南去还北反。所向游目碍,窘若虎就圈。

归来漫塘上,四望与天远。蓑重渔舟归,烟横樵舍饭。

棱层敞瑶池,灿烂开琼苑。玉龙拥寒城,银海迷叠巘。

颇喜漫翁贫,览富逾北阮。呼儿具杯酌,采掇翻蔬畹。

不辞多酌我,自愧饮河鼹。少焉敛夕氛,桂魄争婉娩。

翻思造化工,舒卷意难忖。方其阴风壮,一噫万象偃。

聚将薮泽平,散欲天壤混。端疑冰山固,可但拳石狠。

及其遂离析,去去不可挽。日月丽太清,草木被馀煖。

区分镜出匣,涣散渠决堰。向来天壤间,了不计增损。

呼吸一气尔,人当解兹悃。恭惟圣明君,忧民中缱绻。

方冬祈瑞应,此足慰勤恳。贵瑞不贵多,真宰亦知撙。

公等调元手,圣世须补衮。未应事閒旷,崖壑惯栖遁。

我智拙于鸠,一枝聊自稳。但喜占丰年,努力务耕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赏雪的闲适心境,同时暗含对民生和自然的思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雪中闲游之乐(开头到"采掇翻蔬畹")
诗人用生活化的语言描写雪后出游:踩着积雪拜访朋友("扣门呼石交"),在漫塘边看到渔夫披着蓑衣归航、樵夫家升起炊烟。银装素裹的世界像"瑶池""琼苑"般美丽,虽然诗人自嘲贫穷,却说赏雪的"精神财富"胜过富人。最后招呼孩子备酒摘菜,充满生活情趣。

2. 自然哲思("不辞多酌我"到"涣散渠决堰")
酒酣耳热时,诗人思考自然规律:风雪来时能压倒万物("一噫万象偃"),雪化时又悄无声息("去去不可挽")。用"冰山变拳石""冰块化春水"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最终归于"天地本无增损"的豁达。

3. 心系民生("向来天壤间"到"真宰亦知撙")
笔锋转向现实关怀:虽然个人能看淡得失,但想到君王正为冬雪是否兆丰年而忧心。诗人认为"瑞雪不在多",如同精明的主妇懂得节俭,暗含对当政者体恤民生的期待。

4. 退守田园(最后八句)
在政治抱负与个人选择间,诗人自比"笨拙的斑鸠",满足于"一枝之安"。最后落脚在务实态度:既享受雪景,更关心春耕,准备为丰年踏实劳作。

全诗亮点
- 画面感强:渔舟、炊烟、玉树琼枝等意象构成水墨画般的雪景
- 哲理通俗化:用"冰山融化""水渠决堤"解释事物变化
- 情感真挚:从个人赏雪之乐,自然延伸到对百姓温饱的牵挂
- 语言平实:如"招呼孩子倒酒""自嘲酒量小像鼹鼠饮河"等描写亲切有趣

诗人通过一次寻常的赏雪,既展现了文人雅趣,又体现了脚踏实地的民生关怀,在闲适与责任间找到平衡。

刘宰

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寻告归。理宗立,以为籍田令。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端平间,时相收召誉望略尽,不能举者仅宰与崔与之二人。隐居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既卒,朝廷嘉其节,谥文清。宰为文淳古质直,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库总目》又作有语录,并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