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补施注苏诗竟于腊月十九坡公生日率诸生致祭
异代称觞神所契,风流韵事昔未有。
飘然画像垂中堂,纷纷墨迹陈左右。
诗卷新雕并在御,笺注完好无瑕垢。
彝器斑斓银烛光,花豨亦荐明粢后。
奠斝各拟奏新诗,筦鼗不用烦矇瞍。
恍若先生临几席,议论悬河开笑口。
忆昔置酒赤壁矶,笛声嘹亮穿林薮。
连珠更和王郎句,片片云腴报琼玖(公生日事)。
胜迹于今七百年,何异朝昏换卯酉。
先生身命等韩公,三星什伍嗟牛斗。
南箕簸扬不肯停,屈指生平多谤咎⑴。
孤忠排荡激颓波,百折不回坚有守。
呜呼世事尽浮云,顷刻白衣变苍狗。
党锢频仍何太劳,𧬈𧬈群小今在否。
先生风烈俨生存,亮节雄文寿永久。
嗟余小子生苦晚,玉局一编时在手。
拜公遗貌思执鞭,幸陪群彦骏奔走。
男儿堕地七尺躯,立名会须期不朽。
不见小沧浪中笠屐图,兹辰竞献东坡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学生在苏轼(号东坡)生日这天为他举办纪念活动的场景,充满了对这位宋代大文豪的敬仰之情。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生日祭奠(开头到"花豨亦荐明粢后")
诗人详细描写了纪念仪式的布置:在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日这天,大家把苏轼的画像挂在大堂中央,周围摆放着他的书法作品和新刊印的诗集。祭台上摆着古朴的青铜器和明亮的蜡烛,还有各种祭品,场面庄重而温馨。
2. 现场氛围("奠斝各拟奏新诗"到"片片云腴报琼玖")
学生们准备朗诵新写的诗篇来纪念苏轼,虽然没有专业乐师伴奏,但气氛依然热烈。诗人想象苏轼仿佛真的来到了现场,正滔滔不绝地和大家谈笑风生。这让人联想到苏轼当年在赤壁游玩时,与友人饮酒作诗、笛声回荡山林的美好场景。
3. 评价苏轼("胜迹于今七百年"到"亮节雄文寿永久")
诗人感叹七百年时光飞逝,但苏轼的精神永存。虽然苏轼一生像韩愈一样命运坎坷,遭遇过很多诽谤(比如著名的"乌台诗案"),但他始终保持正直品格,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那些曾经陷害他的小人早已湮没无闻,而苏轼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文章却永远流传。
4. 自我激励("嗟余小子生苦晚"到最后)
诗人遗憾自己出生太晚,不能亲见苏轼,只能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来学习。看着画像中苏轼头戴斗笠、脚踏木屐的潇洒形象(指著名的"东坡笠屐图"),诗人立志要像苏轼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留下不朽的名声。最后大家纷纷向苏轼的画像敬酒,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古代文人的纪念活动写得生动如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通过对比(苏轼与小人的不同结局)突出正直文人的永恒价值
- 由纪念先贤自然引出自我激励,展现了中国文人"见贤思齐"的传统
- 语言既有仪式感的庄重,又不失生活气息(比如最后大家热热闹闹敬酒的场景)
诗中"白衣变苍狗"的比喻(出自杜甫诗)形象说明世事无常,而"笠屐图"的意象则生动展现了苏轼洒脱不羁的个性,都是很精彩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