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淞江夏伯和自怡悦斋
高人税尘鞅,嗜此林麓居。
空翠眩微旭,石气陵玄虚。
淑景秘莫测,协风与之俱。
燕坐澹忘虑,素怀亦自摅。
外物岂我婴,内境默有愉。
所以君子心,廓然弥八区。
愿持济时术,与云同卷舒。
起作邦家霖,坐见民物苏。
穷固自怡悦,达使俱驩虞。
作诗慰高人,此意将何如。
空翠眩微旭,石气陵玄虚。
淑景秘莫测,协风与之俱。
燕坐澹忘虑,素怀亦自摅。
外物岂我婴,内境默有愉。
所以君子心,廓然弥八区。
愿持济时术,与云同卷舒。
起作邦家霖,坐见民物苏。
穷固自怡悦,达使俱驩虞。
作诗慰高人,此意将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自然山水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将这种超脱心境转化为济世情怀的理想。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六句)像一幅水墨画,用"空翠""石气"等清新自然的意象,勾勒出隐士居住的环境:晨曦中苍翠的山林,岩石间升腾的雾气,和煦的春风无声流动。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湿润空气和宁静氛围。
第二层(中间六句)揭示了隐士的内心世界。他像静坐的修行者般忘却烦忧("燕坐澹忘虑"),不被外物困扰,内心保持愉悦。这种状态让他的心境变得开阔,如同能包容天地("廓然弥八区")。这里展现了道家"虚静"的哲学思想。
第三层(最后六句)笔锋一转,表达了更深层的抱负。诗人希望将这种超然心态转化为济世才能("愿持济时术"),像云一样能屈能伸。最终理想是成为滋润万物的春雨("邦家霖"),让百姓安居乐业。末尾点明无论是隐居还是出仕,都能保持快乐心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完美结合。它不像一般隐逸诗只写逃避现实,而是强调内在修养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体现了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诗中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水乳交融,语言清新却不浅薄,把看似矛盾的隐逸情怀和济世热情统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