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威海(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作)
台南北,若唇齿。
口东西,若首尾。
刘公岛,中间峙。
嗟铁围,薄福龙。
龙偃屈,盘之中。
海与陆,不相容。
敌未来,路已穷。
敌之来,又来攻。
敌大来,先拊背。
荣成摧,齐师溃。
南门开,犬不吠。
金作台,须臾废。
万钧炮,弃则那!
炮击船,我奈何!
船资故,力犹可。
炮资故,我杀我。
危乎危,北山嘴。
距南台,不尺咫。
十里墙,薄如纸。
李公睡,戴公死。
寇深矣,事急矣!
麾海军,急上台。
雷轰轰,化为灰。
山号跳,海惊猜。
击者谁,我实来。
南复北,台乌有。
船孑孑,东西口。
天大雪,雷忽发。
船藃裂,龙见血。
鬼夜哭,船又覆。
地日蹙,龙局缩。
坏者撞,伤者斗。
破者沈,逃者走。
噫吁戏,海陆军。
人力合,我力分。
如蠖屈,不得伸。
如斗鸡,不能群。
毛中虫,自戕身。
丝不治,丝愈棼。
火不战,火自焚。
遁无地,谋无人。
天盖高,天不闻。
四援绝,莫能救。
即能救,谁死守?
炮未毁,人之咎。
船幸存,付谁某?
十重甲,颜何厚!
海漫漫,风浩浩。
龙之旗,望杳杳。
大小李,愁绝倒。
岿然存,刘公岛。
口东西,若首尾。
刘公岛,中间峙。
嗟铁围,薄福龙。
龙偃屈,盘之中。
海与陆,不相容。
敌未来,路已穷。
敌之来,又来攻。
敌大来,先拊背。
荣成摧,齐师溃。
南门开,犬不吠。
金作台,须臾废。
万钧炮,弃则那!
炮击船,我奈何!
船资故,力犹可。
炮资故,我杀我。
危乎危,北山嘴。
距南台,不尺咫。
十里墙,薄如纸。
李公睡,戴公死。
寇深矣,事急矣!
麾海军,急上台。
雷轰轰,化为灰。
山号跳,海惊猜。
击者谁,我实来。
南复北,台乌有。
船孑孑,东西口。
天大雪,雷忽发。
船藃裂,龙见血。
鬼夜哭,船又覆。
地日蹙,龙局缩。
坏者撞,伤者斗。
破者沈,逃者走。
噫吁戏,海陆军。
人力合,我力分。
如蠖屈,不得伸。
如斗鸡,不能群。
毛中虫,自戕身。
丝不治,丝愈棼。
火不战,火自焚。
遁无地,谋无人。
天盖高,天不闻。
四援绝,莫能救。
即能救,谁死守?
炮未毁,人之咎。
船幸存,付谁某?
十重甲,颜何厚!
海漫漫,风浩浩。
龙之旗,望杳杳。
大小李,愁绝倒。
岿然存,刘公岛。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甲午战争中威海卫陷落的惨烈场景,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诗的开头用"唇齿""首尾"形容威海的地理位置重要,刘公岛像铁桶一样保护着这里。但实际情况却是"薄福龙"——看似坚固实则脆弱。敌人还没来,自己就已经无路可走。
接着描写战况:敌人从荣成登陆,守军溃败。坚固的炮台"须臾废",重炮被丢弃。最讽刺的是"炮资故,我杀我"——用自家的炮打自家的船。城墙"薄如纸",将领们或昏睡或战死。
海军最后的反击也化为灰烬,战舰在风雪中相继沉没。诗人用"龙见血""鬼夜哭"这样惊心动魄的意象,渲染出战败的惨状。
最后痛陈失败原因:陆军海军各自为战,像不能伸直的尺蠖、不会合作的斗鸡。批评当权者像"毛中虫"一样自相残杀,像乱丝一样理不清头绪。质问"炮未毁""船幸存"却无人负责,讽刺逃跑者"颜何厚"(脸皮真厚)。
全诗通过三个鲜明特点打动读者:
1. 用"铁围变纸墙""重炮变废铁"等强烈对比,突出从自信到绝望的落差
2. "雷轰轰""山号跳"等拟声词让人如临战场
3. 最后连用七个比喻痛陈内耗之害,像重锤敲击人心
这首诗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用血泪写成的警世恒言,提醒后人:外敌固然可怕,但内部的腐朽与分裂才是致命伤。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