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奢华与怀旧之情的场景,语言优美而含蓄。
前两句"绮户雕窗障绿纱,笙囊夜半嚼红霞"描绘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夜晚:雕花的窗户上挂着绿色纱帘,半夜里还能听到笙箫的音乐声,仿佛在咀嚼着晚霞般绚丽的时光。这里的"嚼红霞"用得很巧妙,把音乐比作可以咀嚼的晚霞,既写出了音乐的动听,又暗示了夜宴的奢华。
后两句"不知此去长洲苑,还有当年小玉家"则转向了怀旧。诗人要去长洲苑(苏州的古称),但不知道那里是否还有当年认识的小玉的家。这里的"小玉"可能指代一位故人,也可能泛指美好的往事。诗人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眼前的奢华与记忆中的故人,展现了富贵享乐背后淡淡的惆怅。诗人用"绿纱"、"红霞"等鲜艳的色彩,与"不知"、"还有"等不确定的词语形成反差,让读者感受到:再美的景致也抵不过时光流逝带来的改变。这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