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写给一位退休高官(叶少师)的赠别诗,表达了对前辈的敬重和知遇之恩。全诗用平实的比喻传递深厚情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前四句写身份变化
诗人回忆曾和叶少师一起在朝廷共事("东朝联事"),如今叶老退休后,朝廷像少了支柱("牢落灵光")。自己虽因学识被召回任职("奉诏偶然"),但走在朝堂上惊讶自己已成"老人"("陈人"),暗示叶老不在的怅惘。
中间两句赞叶老影响力
用"纷纶津邸"形容叶老府上门生众多,"天门羽翼新"比喻他培养的新人如展翅雄鹰。这两句像说:"您虽退休,但培养的人才正活跃在朝廷重要岗位。"
最后两句表感恩
诗人自比"枯桐"(被烧过的木头),感谢叶老像伯乐赏识朽木般提拔自己。但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恐异爨馀薪"),无法完全回报这份知遇之恩,就像烧剩的柴火难以再发光发热。
核心情感
全诗通过"共事回忆-现状对比-感恩自谦"的结构,展现了一位官员对退休前辈的真诚敬重。特别是用"枯木逢春"的比喻,既体现受提拔的感激,又流露出"怕辜负期望"的忐忑,非常真实动人。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