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篇
伐木入空谷,有木大蔽牛。大厦孰倾栋,一日蒙见收。
乃知匠石弃,故非文木俦。土腐不中椁,水沉不中舟。
拳不受檃揉,樠不受丹髹。今兹忽邂逅,陶我山之湫。
斧斤访薪木,舆挽充吾槱。我闻漆园旨,寿或逃商丘。
幸有大不幸,焉知桑柏楸。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伐木为引子,通过一棵"无用之木"的遭遇,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的主角是一棵看似粗壮却毫无用处的树:它既不能做房梁("不中椁"),也不能造船("不中舟");既不能弯曲加工("不受檃揉"),也不能上漆装饰("不受丹髹")。这样的树被匠人嫌弃,最终只能当柴火烧。
但诗人却从中悟出智慧:看似不幸的命运(被当柴烧),反而让这棵树免于像其他名贵木材那样被砍伐的命运("寿或逃商丘")。就像庄子说的,看似无用反而能保全性命。
全诗用大树比喻人生,告诉我们:
1. 世俗眼中的"无用"未必是坏事
2. 被嫌弃的处境可能反而是种保护
3. 不必盲目追求成为"栋梁之材"
4. 平凡有平凡的价值和活法
语言生动形象,把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伐木场景,让读者在平凡事物中见深刻道理。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你以为的不幸,或许正是大幸,谁又能预知桑树、柏树、楸树各自的命运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