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深夜读书、思考创作的场景,以及他对科举考试和培养后辈的态度。
前两句"夜久看书眼倍明,春来觅句思偏精"描绘了一个勤奋读书的画面: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读书越久眼睛反而越明亮;春天到来时,寻找诗句的灵感也特别敏锐。这里用"眼倍明"这个反常识的说法,生动表现了读书人专注时的精神状态。
后两句"不嗔科举遗佳士,更把时文教后生"表达了作者的开明态度:虽然科举考试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的人才,但他并不因此怨恨这个制度,反而更积极地用当时的文章范例来教导年轻人。这体现了作者既清醒认识到科举的局限,又积极承担教育责任的双重智慧。
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读书人的三个可贵品质:专注治学的热情、敏锐的创作思维,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务实态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智慧,这正是宋诗"平淡中见真味"的典型风格。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