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十咏 其四 古柳堤

寒潮落沙堰,高柳入荒烟。
莫把长条折,秋来欲系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河堤的萧瑟画面,蕴含着对自然和时光的温柔感慨。

前两句"寒潮落沙堰,高柳入荒烟"勾勒出深秋景象:冰冷的潮水退去,露出沙石堤岸,高大的柳树在朦胧的暮色中若隐若现。这里用"寒潮"和"荒烟"两个意象,传递出深秋特有的清冷寂寥之感。

后两句"莫把长条折,秋来欲系船"突然转向对柳枝的叮嘱:别折断那长长的柳条啊,等到秋天船只归来时,还要用它来系船呢!这个转折特别巧妙,把无生命的柳枝写得充满人情味。诗人看似在嘱咐别人爱护柳枝,实则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珍视——连一根柳条都关乎着渔人的生活。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份含蓄的温情:秋景虽萧瑟,但诗人眼中看到的不是衰败,而是柳枝与渔船之间那份默默的守望。短短二十个字,既画出了深秋河堤的苍茫,又道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朴素真理,读来余味悠长。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