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 拟挽歌诗三首其一
人生百年中,日月何迫促。
但恐无实行,后世不足录。
死生如夜旦,荣悴同草木。
昔闻子产死,郑人多巷哭。
惟知生时情,非望死者觉。
从今归大化,更无荣与辱。
役役久在世,此心何时足。
但恐无实行,后世不足录。
死生如夜旦,荣悴同草木。
昔闻子产死,郑人多巷哭。
惟知生时情,非望死者觉。
从今归大化,更无荣与辱。
役役久在世,此心何时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探讨了生死和人生意义,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点:
1. 时间紧迫感
开篇就说人生短短百年,像被日月追赶一样快。诗人最担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一辈子没做成值得被后人记住的事——就像现代人常焦虑"这辈子是否活得有意义"。
2. 看淡生死荣辱
用"昼夜交替"比喻生死自然规律,用"草木枯荣"比喻人生起伏。特别举了子产(古代贤臣)的例子:人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生前的作为,而非指望死者有知觉。这说明真正重要的是活着时的作为。
3. 解脱的智慧
最后诗人想通了:既然死后一切都归于自然("大化"),就不必再为世俗的荣耀或耻辱纠结。反问句"此心何时足"点破人性弱点——永远追逐外在认可,反而让人活得疲惫。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深刻的生死观说得像聊天一样自然。它不教人逃避生活,而是提醒:与其担心死后评价,不如专注当下做实事;看淡外在评价,内心才能真正自由。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仍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