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海边观潮的壮丽景象,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像电影镜头:先远远看到海天交界处涌来一道白线般的浪头,转眼间浪花就在望海楼前堆成雪白的浪山。这里用"一线"到"雪成堆"的快速变化,突显潮水来势之猛、速度之快。
后两句"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是诗人发出的热情邀请:以后每次涨潮你都要上楼来看啊,这银山般的浪涛值得你反复观赏二十次!"银山"的比喻既写浪涛的色泽,又显其巍峨气势;"二十回"的夸张说法透露诗人对潮景的痴迷。
全诗短短四句,从远观到近看,从客观描写到主观感叹,把海潮的动态美、力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雪""银"这些明亮的意象,配合"指顾""更看"等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震撼人心的壮美。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