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自治

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
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
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
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
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
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
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
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
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
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
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
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
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哀自治》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边远山城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讽刺。诗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地方人们的无知、愚昧和对自治的冷漠。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暗示了作者对教育和自治的重视。然而,当作者来到这个边远山城,却发现这里的人们对自治毫无兴趣。尽管他们拥有选举权,但十次召集,九次无人响应。相反,他们更愿意在赌场中欢呼,或者参与迷信活动,如驱邪仪式。这表明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进步漠不关心,只关心眼前的享乐。

接着,诗中提到一位老儒,他闭门读书,世代相传,但对社会风俗的担忧却不屑一顾,甚至嘲笑。这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麻木不仁,只顾自己的学问,忽略了现实的责任。

然后,作者通过一个年幼女孩的口吻,揭示了普通百姓对官府的厌恶和不信任。女孩告诫父亲不要去见官府,不要受官府的气,也不要拜见乡邻,因为乡邻没有好意。这种对官府和乡邻的排斥,反映了底层百姓对权力和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以及对自我保护的强烈意识。

最后,作者感叹“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无奈和失望。他认为,民众的愚昧和无知是自治难以推行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的改变还需要漫长的教育和启蒙过程。

总的来说,《哀自治》通过描绘一个边远山城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民众的愚昧、知识分子的麻木、官府的腐败等。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自治和社会进步的深刻忧虑,同时也呼吁通过教育来开启民智,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