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青县

青县拱神畿,东偏连海隅。
弥漫三沽道,众水所沮洳。
长堤束两岸,岁岁劳补苴。
岂不惜金钱,用奠釜底居。
隐隐桑麻村,杳杳烟火墟。
耘锄炙炎日,妇子同劳劬。
良畴幸云茂,指顾盈篝车。
谁撄老蛟怒,浊浪横卷舒。
牵挽一线路,终夜成川涂。
签程苦留滞,过此增感歔。
徒闻走吏卒,喧集流亡夫。
屯云列畚锸,比户征薪刍。
鞭笞塞决口,虫蚁泥涂趋。
哀哉田庐没,沉痛迫肌肤。
堤完复何益,胡不缓须臾。
长官曰否否,河患无时无。
那因尔民患,罪我官守疏。
疏防幸罪脱,遑问民力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青县百姓在洪灾中的苦难,以及官府治水的形式主义,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僚作风的讽刺。

开头写青县的地理位置——靠近京城又临海,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这里河道纵横,官府年年修堤却只是简单修补("补苴"指打补丁),明知是治标不治本,但为了保住百姓的居住地("釜底居"形容低洼如锅底的居住环境),不得不花钱维护。

接着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农民生活:夏日炎炎下,全村男女老少在茂盛的田地里挥汗劳作,眼看就要丰收("盈篝车"指装满谷物的车)。突然蛟龙发怒般的洪水袭来,一夜之间道路变成河道。这里用"蛟龙"的传说暗指自然灾害的无情。

最讽刺的是官府救灾的场景:官吏们大张旗鼓地征集民夫、工具和材料("畚锸"是铲子簸箕),挨家挨户征收柴草,用鞭子逼着百姓像蚂蚁般去堵决口。百姓的房屋良田都已淹没,这种马后炮的治水还有什么用?但官员理直气壮地说:治河是一刻不能耽误的常规工作,难道要为你们百姓的损失,让我担上失职的罪名吗?

全诗通过三个强烈对比:修堤的敷衍与洪水的凶猛、农民的辛勤与家园的毁灭、官府的表面文章与百姓的真实苦难,揭示了古代社会底层人民在天灾人祸中的无力感。最扎心的是结尾官员的自白,赤裸裸地展现了某些官吏只在乎乌纱帽,不关心百姓死活的官僚作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