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孤寂与灵动的美感。
前两句用"孤舂"(孤独的捣米声)和"远火"(远处若隐若现的灯火)拉开序幕,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氛围。苫盖(茅草屋顶)和层矶(层层叠叠的岩石)的意象让人联想到远离尘嚣的山野环境。
中间两句用"涎涎"形容云月流动的状态,就像口水般绵延不绝;"净辉辉"则描绘露珠在叶片上晶莹闪烁的样子。这两个叠词让月光和露珠都活了起来,充满流动的光感。
后三句笔锋一转: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突然有沙洲上的水鸟鸣叫着掠过夜空。"鸣且飞"三个字让静止的画面突然有了声响和动感,就像在寂静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静与动的巧妙对比,从"寂默"到"鸣且飞"的转折
2. 视觉(月光、火光)与听觉(捣米声、鸟鸣)的交织
3. 用"涎涎""辉辉"等口语化表达让古典意象变得鲜活
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展示静谧的月夜全景,然后突然给飞鸟一个特写,让读者在宁静中感受到生命的悸动。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