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末尾时,诗人乘船经过毗陵(今江苏常州一带)的所见所感,透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开头两句写诗人挂起船帆,在春末时节沿江而行,停靠在毗陵古老的岸边。这里用简单的动作和地点,勾勒出旅途的开端。
中间四句是细腻的景物描写:江边细雨中垂柳低垂,远处的亭台被戍边(军事要塞)上空的浮云遮掩。虽然春花依然开放,但因为灾荒("岁祲"指灾年),花开得徒劳无功;城池荒芜,麦田还没到秋天就已显得萧条。这些景象暗示了当地百姓生活的艰难。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东南地区本是富庶的财税重地,如今却如此凋敝,谁能体察并缓解君王("一人"指皇帝)对百姓的忧心呢?这里既有对民生困苦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应关注民生的期待。
全诗通过旅途所见,将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结合,用"花空发"、"麦未秋"等反差性描写,含蓄地批评了当时社会问题,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景物描写中暗藏深意,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