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两句写诗人寄居在吉贝城边,很少回到故乡,反而和异乡人更亲近。这里用"故乡归少"和"异乡亲"的对比,突出漂泊的孤独感。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蜀地没有粮食(担石),英雄也无奈;洛阳有书船(指藏书丰富),孟子就不算贫穷。这里暗示诗人虽然物质不富足,但精神世界丰富。
五六句画面感很强:绿水孤村中一个孤独的旅人,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宫门前。这两个意象形成对比,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人生的漂泊与沧桑。
最后两句用"令狐冒雪"的典故,说前人已经留下典范,现在轮到自己追随前人的脚步。这里既有对前贤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要继续前行的决心。
全诗通过异乡漂泊、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孤独的意象等,表达了游子对人生的思考,既有无奈,也有坚持。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容易引起共鸣。
林亦之
(1136—1185)宋福州福清人,字学可,号月渔,一号网山。林光朝高弟,继光朝讲学于莆之红泉。赵汝愚帅闽,荐于朝,命未下而卒。有《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网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