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图
昔人重绘画,解写高人迹。
斯图三雄姿,一蛟两虎貘。
凌空蹴山气,面带忧时色。
山径匿车徒,中林收戈戟。
苍冈松桂丛,衡茅卧龙宅。
名并渭滨隐,才包管乐策。
奸雄耀百战,帝胄一何厄。
渴问渡海津,获假擎天力。
一顾阻烟霞,再顾虚泉石。
三顾罄虔恭,扫庐惬迎觌。
坐谈定鼎足,慷慨分汉贼。
驱驰许致身,鱼水欢莫逆。
皎皎莘野聘,洒落协真契。
两将本迅烈,宛宛同尊德。
魏吴多健夫,俛首鹰犬食。
历数有向背,汉疆难再辟。
成败论豪杰,铅铁愈圭璧。
寥寥旷千载,披轴三叹息。
斯图三雄姿,一蛟两虎貘。
凌空蹴山气,面带忧时色。
山径匿车徒,中林收戈戟。
苍冈松桂丛,衡茅卧龙宅。
名并渭滨隐,才包管乐策。
奸雄耀百战,帝胄一何厄。
渴问渡海津,获假擎天力。
一顾阻烟霞,再顾虚泉石。
三顾罄虔恭,扫庐惬迎觌。
坐谈定鼎足,慷慨分汉贼。
驱驰许致身,鱼水欢莫逆。
皎皎莘野聘,洒落协真契。
两将本迅烈,宛宛同尊德。
魏吴多健夫,俛首鹰犬食。
历数有向背,汉疆难再辟。
成败论豪杰,铅铁愈圭璧。
寥寥旷千载,披轴三叹息。
现代解析
这首《三顾图》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展现了这段历史佳话的魅力。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画面描写(前12句)
诗人像放电影一样描绘三顾茅庐的场景:画中有三位英雄(刘备三兄弟),像蛟龙和猛虎般威风。他们穿过云雾笼罩的山路,脸上带着忧国忧民的神情。画面里藏着随行的车马士兵,山间松桂丛中就是诸葛亮的茅草屋。这里用"卧龙宅"直接点明主角,暗示诸葛亮像未出水的神龙。
2. 故事重演(中间16句)
用对比手法讲历史背景:曹操(奸雄)势力强大,而刘备(帝胄)却处境艰难。就像口渴的人急需渡海,刘备急需人才。三次拜访的经过被浓缩成"一顾受阻、二顾落空、三顾成功"的递进描写,最终"鱼水相得"的典故生动表现了君臣相得的默契。这里特别提到诸葛亮本可以像姜子牙(渭滨隐士)一样隐居,却为刘备制定了像管仲、乐毅般的治国策略。
3. 历史感慨(最后12句)
诗人发表观后感:把诸葛亮比作商汤聘请的贤臣伊尹(莘野聘),说张飞关羽这样的猛将也对他心服口服。反观曹操孙权的阵营,那些武将不过是听命的鹰犬。最后感叹:虽然汉朝最终没能复兴,但成败不能论英雄,诸葛亮的品德比他的功业更珍贵(铅铁喻功业,圭璧喻品德)。千年后看这幅画,依然让人感动叹息。
诗歌的亮点在于:
- 用"蛟龙猛虎"比喻刘关张的英姿
- "鱼水欢"形容君臣关系成为经典成语
- 通过对比(魏吴鹰犬vs蜀汉真英雄)突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 最后提出超越成败的历史评价标准
这就像用文字给一幅古画做解说,既还原了历史场景,又加入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让读者看到:真正打动后世的不是权力争夺的结果,而是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和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