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闻道清明近,春庭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无劳秉华烛,清月在南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前夕的春夜景色,充满闲适淡雅的韵味。

前两句点明时间背景:听说清明节快到了,春日庭院里的白昼渐渐变长。这里"向夕阑"不是指夜晚结束,而是说白昼时间在延长,暗示春天生机渐浓。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昼夜不同的美:白天游玩总也玩不够,夜晚的风景也别有风味。北斗星的斗柄刚刚转向新位置(说明夜深了),梅花香气在夜色中幽幽飘散。诗人通过星移、梅香这些细微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春夜的宁静美好。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不用费力点华丽的蜡烛,清亮的月光正挂在南边天空呢。这里用"无劳"二字透露出诗人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他更愿意享受月光这种天然的光源,而不是刻意营造氛围。清冷的月光与前面梅香、星斗的意象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素雅宜人的春夜图。

全诗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就像用淡墨水彩晕染出的小品,通过星移、花香、月光这些细微事物,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闲适自得的心境。读来仿佛能闻到夜风中的梅香,看到庭院里洒落的月光,感受到春天特有的清新气息。

孙逖

孙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