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子材入京

苍隼立臂鞲,侧目望丹霄。
骅骝伏刍秣,志在千里遥。
抚军磊落器,英妙称誉髦。
旷志局文史,投笔诵龙韬。
举意万人敌,一剑耻所操。
扙策谒司马,气吞四海豪。
对众弯彫弧,百步猿先号。
名亚虎榜列,价重龙门高。
还乡拜慈母,走马升仙桥。
宝𤤠珊瑚鞭,锦带双飘飖。
天子调薰弦,海晏无淫涛。
蛮夷一虮虱,边鄙闻绎骚。
雄剑鸣夜匣,怒发如扬翘。
报国指天日,奋身岂蓬蒿。
翻然赴京阙,六月方炎熇。
挥汗宛成雨,驱驰甚烦劳。
伐谋负多算,贾勇挺奇标。
南征慕马援,北游希班超。
峥嵘云台业,慷慨誓所遭。
烈士执高义,顾盻轻儿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梁子材的志士豪情满怀、奔赴京城报效国家的故事,充满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英雄形象塑造
诗开头用"苍鹰站在猎人臂套上盯着天空"和"千里马吃着草料却想着远方"的比喻,暗示梁子材虽然暂时平凡,但胸怀大志。后文通过"能文能武""万人敌""百步穿杨"等描写,展现他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2. 报国壮志
诗中多次出现豪迈宣言:"气吞四海""宝剑夜鸣""怒发冲冠",特别是"指天立誓要报国"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他热血沸腾的报国决心。提到马援、班超这些历史名将,更凸显他以英雄为榜样的抱负。

3. 离乡赴京的艰辛
描写六月酷暑中"挥汗如雨"赶路的细节,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与他"看轻平庸之辈"的傲骨形成呼应。

4. 时代背景
诗中提到"边疆动乱""蛮夷骚扰",解释了英雄为何如此急切要建功立业。末尾"誓要建立云台功臣那样的功业",点明他想成为国家栋梁的终极理想。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的英雄史诗,既有"宝剑出鞘"的激昂画面,又有"挥汗赶路"的真实细节,通过层层铺垫,让一个胸怀天下、舍身为国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知前路艰难仍勇往直前的热血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