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莼菜

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
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精帘。
一杯淡煮宜醒酒,千里何须更下盐。
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松江莼菜的特质,同时暗含对文人雅士的调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前四句用神话传说般的笔法描写采摘莼菜的场景。诗人把采莼人比作潜入龙宫的"鲛人"(神话中的海底居民),把莼菜比作龙王的胡须,清晨采回的莼菜像来自仙宫(蕊珠阙),夜晚看时又像消失的水晶帘。这些夸张比喻突出了莼菜的珍贵和晶莹剔透的质感。

中间两句转入实际描写。莼菜清淡的本味最适合醒酒(说明其清爽),这么好的食材根本不需要加盐调味(强调原味鲜美)。这里通过"淡煮"和"不下盐"的吃法,凸显莼菜天然纯净的风味。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借陆机(字士衡)的典故调侃文人。西晋陆机曾把莼菜比作羊酪,诗人认为这是大煞风景的比喻——怎么能把清淡的莼菜比作腥膻的乳制品呢?这种调侃既表现了莼菜的清雅特质,也透露出文人间的趣味之争。

全诗妙在将神话想象、食物特性和文人轶事巧妙融合,用夸张比喻写莼菜之"清",用反对意见写莼菜之"纯",最后以幽默口吻收尾,既展现了江南风物的灵秀,又体现了文人品鉴的雅趣。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