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晚景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细节。
前两句“倒尽菰蒲折尽荷,芙蓉临水恨无多”,描述的是秋天傍晚的景致。菰蒲和荷花是水边常见的植物,诗句中“倒尽”和“折尽”两个词描绘了这些植物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芙蓉”指的是荷花,这里用来指代荷花;“恨无多”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荷花对秋天到来的轻微遗憾。整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季傍晚,水面倒映着枯萎的植物,荷花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对季节变化的淡淡哀愁。
后两句“一花却有两花影,东卧斜阳西卧波”,诗人通过一花两影的景象,进一步拓宽了画面的意境。诗中“一花”指的是水面上的荷花,“两花影”则是指花在水中的倒影。这句话巧妙地利用了水面的反射效果,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两朵花,一朵静卧在夕阳的余晖中,另一朵则静静地躺在水波之上。这不仅展示了水面的平静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生动,将秋天傍晚的宁静景色描绘得非常细腻,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诗人对这一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