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冬日里的朋友聚会,充满了温暖、闲适和知足常乐的情调。
前两句"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说的是几个超脱世俗的朋友,带着不多的钱(杖头钱指挂在手杖上的零钱)来聚会。这里用"物外友"强调朋友都是不慕名利的人,"一百钱"说明聚会很简朴。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聚会场景:在像袁公(东汉隐士)那样的雅致地方赏景,像乐令(晋代名士)那样畅谈。大家挤坐在一起(促席)举杯畅饮(鸾觞),围着火炉烤着兽形炭火。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朋友相聚的温馨氛围。
最后两句"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是点睛之笔:何必去追求功名利禄(攀桂树指科举及第)呢?遇到这样美好的聚会自然让人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全诗用朋友、炭火、酒杯等日常意象,营造出冬日里其乐融融的画面,传递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豁达心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计较物质条件,只在乎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