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年轻时在镇江(京口)旅居时的见闻,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讽刺了当时权贵的虚伪。
前两句写回忆:当年在多景楼赏月时,那些头戴幅巾、身穿长袖的文人雅士,看起来都是清高脱俗的人物。"幅巾长袖"是宋代文人的典型装扮,"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
后两句转为讽刺:金山和焦山原本是隔江相望的自然景观("元相望"意为本来就能互相看见),但如今这些自然景观,也掩盖不了那些所谓"清流"们追逐富贵的丑态。"诸公"指那些表面清高实则贪图富贵的文人官员。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明月""多景楼"等美好意象开篇,制造优雅的回忆氛围
2. 突然转折,用"不掩"二字戳破虚伪表象
3. 将永恒不变的自然景观(金焦山)与虚伪的人性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4. "富贵羞"三字一针见血,指出这些人的清高姿态只是遮羞布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就生动勾勒出一幅"假清高"的官场群像,让人看到在美丽风景背后的人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