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友人赴京赶考的温馨画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前两句"驿路照金鞍,微霜润菊寒"用清晨赶路的场景开篇:驿站路上,朝阳映照着镀金的马鞍,薄霜滋润着秋菊,带着丝丝寒意。这里用"金鞍"暗示友人身份不凡,"菊寒"点明时值深秋。
中间四句转入对来年金榜题名时的想象:"秋风隔一岁"是说现在秋风中送别,来年春天就能在长安相聚。"春色满长安"既指季节,也暗喻科举高中的喜庆。后两句更具体地想象友人中举后的场景:在宫中听着黄莺啼叫饮酒庆贺,帽檐插着御赐的鲜花游街夸官。
最后两句拉回现实:"此时催上马,莫惜夕阳阑"温柔地催促友人启程,劝他不要留恋夕阳西下的美景,要把握时机赶路。这里的"夕阳"既是实景,也暗示不要耽误赶考的良机。
全诗巧妙地将现实送别与未来想象交织,既有秋日的离愁,又充满对春天的期待,在叮嘱中饱含鼓励之情。诗人用"金鞍""宫酒""林花"等意象,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展现了中国人送别时"既不舍又期盼"的独特情感。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