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群花泣尽朝来露

群花泣尽朝来露。争奈春归去。不知庭下有荼靡。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
淡中有味清中贵。飞絮残英避。露华微渗玉肌香。恰似杨妃初试、出兰汤。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花朵凋零的景象,却通过荼蘼花(一种晚春开放的白花)的独特视角,展现出一种俏皮又略带伤感的春天气息。

上阕用拟人手法写百花凋谢:清晨沾着露水的花朵像在哭泣,无奈春天就要离开。但庭院角落的荼蘼花偷偷盛放,仿佛把最后的春色都占为己有,还怕被春天发现——这个"偷春色"的想象特别生动,把普通的花开写出了小偷般机灵可爱的性格。

下阕转而描写荼蘼花的美:它颜色素淡却耐看,清香高雅让柳絮落花都自惭形秽。尤其"露珠沾湿花瓣像杨贵妃刚出浴"这个比喻,用历史美人的形象,把带着水珠的白花写得既纯洁又妩媚。这种将平凡花朵比作绝代美人的反差,瞬间提升了整首词的意境。

全词妙在两点:一是把春天将尽的伤感,转化成了"荼蘼花偷藏春天"的童话式想象;二是用贵妃出浴这样香艳的典故来描写素雅的白花,形成既清纯又性感的独特美感。就像用现代话说的"又纯又欲",让简单的自然景物有了令人回味的人情味。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