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十月蕈
佳蕈出何许,南山白云根。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
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
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
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
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⑴。
畦丁入云采,遍以脱叶翻。
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
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
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
生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
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
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
栮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
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食十月蕈》描绘了作者在秋天采摘和品尝蕈类(蘑菇)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诗的开头,作者询问这些美味的蕈类来自何处,答案是南山白云深处。这里的“白云根”象征着蕈类生长在高山云雾缭绕的地方,显得神秘而珍贵。接着,作者描述了采摘的过程,蕈类像小巧的玉片一样嫩滑,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仿佛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作者进一步描绘了蕈类的特点:它们吸收了山间的烟霞气息,外表干净,没有沾染沙土的痕迹。当这些蕈类被烹饪后,味道极其鲜美,令人回味无穷。作者提到,过去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虽然吃惯了肥美的羊肉和猪肉,却也对这种山野珍品赞不绝口,争相品尝。
然而,作者感慨道,这种珍稀的美味因为生长在偏远的地方,往往被人们忽视。它虽然不如那些昂贵的食材引人注目,却能给普通的三家村带来饱足和满足。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赞美,认为真正的美味并不一定来自奢华,而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最后,作者坦言自己年轻时并没有特别钟爱这种食物,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回到故乡后,每天能享用到这些甘甜的蕈类,感到无比幸福。他甚至觉得,那些山珍海味都不如这简单的蕈类来得美味,从此不再羡慕那些大鱼大肉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蕈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好的深刻感悟。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而不是外在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