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钟家村石崖二首 其二

水与高崖有底冤,相逢不得镇相喧。
若教渔父头无笠,只著蓑衣便是猿。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的比喻,描绘了一幅水石相激的生动画面。

前两句把水和悬崖比作一对冤家,说它们每次相遇都要吵吵闹闹(水浪拍打崖壁发出声响)。这里用"有底冤"形容它们像有前世恩怨似的,用"镇相喧"(整天吵闹)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显得特别有趣。

后两句更妙:渔夫如果只穿蓑衣不戴斗笠,蜷缩在船上的样子就像只猿猴。这个看似随意的玩笑其实暗藏深意——通过渔夫形象的变化(戴笠是人,不戴笠像猿),暗示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脆弱。而这一切联想,都源于观察水石相激时飞溅的水花(像下雨需要斗笠)。

全诗把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用生活化的比喻让读者会心一笑,又在玩笑中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俗却不肤浅。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