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来家弟遂已破贼大桥为志数语
南塘小儿弄兵戏,抹额红巾等山魅。夜切人肝作脯甘,对裂轻缯如破絮。
杀人不死还等闲,随上军门求补吏。山中日日报揭竿,百道军书勒簿尉。
簿尉何能令请行,牙兵几队趋山际。昨日书来珍重看,云已破贼数十辈。
留之不可诛不胜,细作爰书别党类。我闻此语心独欢,贤者宁不当如是。
呜呼作贼不死死者冤,民不作贼将徒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剿匪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底层动乱的现实和官府平叛的过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土匪的猖獗
开头描写土匪("南塘小儿")像山里的妖怪一样横行,扎着红头巾,晚上杀人取肝当食物,随意撕毁百姓的衣物。他们杀人未遂也不当回事,甚至敢去军营要求当兵——这说明土匪嚣张到极点,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
2. 官府的无力
山里天天有人造反("揭竿"),官府文书堆成山,但基层小官("簿尉")根本管不了。直到派出精锐部队("牙兵"),才勉强进山剿匪。这里暗讽了官僚系统的低效。
3. 捷报的真相
弟弟来信说杀了数十个土匪,但实际是"留之不可诛不胜"——既不能全杀光,又杀不完。最后只能区分首恶和胁从("细作爰书别党类"),说明剿匪治标不治本。
4. 诗人的讽刺
表面说"贤者当如是"夸弟弟,实则用"作贼不死死者冤"点明荒诞:真正该死的土匪活着,无辜百姓却冤死。最后一句更是犀利:如果老实人不造反就只能等死,直接揭露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
核心魅力:
诗人用土匪的嚣张反衬官府的无能,用捷报的虚假揭示底层苦难。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像一记重锤:在这个世道,百姓要么当土匪,要么等死,根本没有活路。这种对黑暗现实的尖锐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