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溪啸语图
清溪啸语胡生写,三人箕踞林泉下。
林泉无声画不语,当年玄对知谁者。
忆昔我友爱山川,我友葭莩即孝先。
玉楼告成我友去,高山流水空悠然。
蹴翻昆仑枯黄河,我恨比之似更多。
我友爱山兼爱画,每叹不得同摩娑。
去年策蹇入都门,吴绵无力裘不温。
隐鹄接我弭,孝先慰我言。
英雄下马泣还笑,生死皮骨惊能存。
我来十日曾不游,尘高草白水浊流。
披图忽见三人者,疑同尔女还故丘。
须眉麈尾俨相向,烟云冉冉风扬飂。
长安万事无一真,伪啼佞喜百不嗔。
尚有千年画,曾无百岁身。
柳堂阶下生秋草,何妨权认画中人。
林泉无声画不语,当年玄对知谁者。
忆昔我友爱山川,我友葭莩即孝先。
玉楼告成我友去,高山流水空悠然。
蹴翻昆仑枯黄河,我恨比之似更多。
我友爱山兼爱画,每叹不得同摩娑。
去年策蹇入都门,吴绵无力裘不温。
隐鹄接我弭,孝先慰我言。
英雄下马泣还笑,生死皮骨惊能存。
我来十日曾不游,尘高草白水浊流。
披图忽见三人者,疑同尔女还故丘。
须眉麈尾俨相向,烟云冉冉风扬飂。
长安万事无一真,伪啼佞喜百不嗔。
尚有千年画,曾无百岁身。
柳堂阶下生秋草,何妨权认画中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一幅名为《清溪啸语图》的画作后,触景生情写下的感慨。全诗通过"画中三人"与"现实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知音难觅的怅惘。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画中世界(开头到"高山流水空悠然")
诗人描述画中有三人在清溪边的林泉下闲坐。这让他想起已故好友(孝先)——他们曾一起热爱山水,如今好友已逝,就像"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只剩自己孤独怀念。
2. 现实困境("蹴翻昆仑"到"生死皮骨惊能存")
用夸张手法说自己的愁恨比掀翻昆仑山、喝干黄河水还要多。去年冬天冒着严寒去京城,衣衫单薄冻得发抖,幸得朋友(隐鹄、孝先)接济安慰。这段写出了人世艰难中友情的珍贵。
3. 画与现实的碰撞("我来十日"到最后)
诗人吐槽京城环境差(尘土飞扬、水浑浊),但展开画作瞬间仿佛回到故乡。画中三人栩栩如生,烟云缭绕,与虚伪的现实("伪啼佞喜"指假哭假笑的社交)形成强烈对比。最后豁达表示:既然人生短暂(无百岁身),不如暂时把自己当作画中人,在艺术中寻找慰藉。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幅画"串联起对挚友的怀念、对现实的失望、对艺术的寄托
- "高山流水""三人对坐"等典故用得自然,不懂典故也能体会情感
- 结尾"权认画中人"的自我安慰,既有无奈又透着幽默,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
- 对比手法鲜明(画中清溪vs现实浊水,真挚友情vs虚伪社交)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老照片会想起逝去的朋友,感叹物是人非一样,诗人通过一幅画,道出了古今相通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