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暮春被划为“右派分子”后遣送至长沙市综合农场垦荒大队监督劳动

行年四十二,始亲筋骨劳。
非敢企大任,愆在人言嚣。
右帽为我戴,严督怠不饶。
垦荒上山陴,锄镰除荆茅。
荦确山径平,梯田播新苗。
水低难引溉,耸肩以桶挑。
踵痛勿辞疲,草履常敝凋。
烈日苦蒸人,短衫汗如浇。
谨防出怨言,复忌偶讽嘲。
夜间即批斗,百口肆咆哮。
低头不得语,呼天天太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42岁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后,在农场劳动改造的真实记录。全诗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开头四句交代背景:人到中年突然被迫干体力活,并非自己犯了什么大错,而是因为说了真话被打成右派。"右帽"两句形象描写了被监督劳动的处境——戴着"右派"帽子,稍有懈怠就会遭到严厉惩罚。

中间八句生动刻画劳动场景:开荒要铲除荆棘茅草,把崎岖山路修成梯田。最辛苦的是挑水灌溉,因为地势低洼,只能靠肩膀一桶桶挑水。长期劳作让脚后跟疼痛难忍,草鞋都磨破了。夏日炎炎,短衫被汗水浸透像被水浇过一样。

最后六句道出精神折磨:不仅要承受体力劳动,更要时刻谨言慎行。晚上还要挨批斗,面对众人的怒吼。想申辩却不敢开口,连呼天喊冤都显得徒劳。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血泪。通过挑水、磨破草鞋、汗湿衣衫等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最后"呼天天太高"的呐喊,更是道尽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绝望。这种用平实语言记录历史苦难的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