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客舍中,心情孤寂,思念远方的朋友和僧侣。首句“隐几不成寝,何人慰寂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陪伴的寂寞。他试图靠着小桌子休息,却无法入睡,心中渴望有人能安慰他。
接下来,“空阶鸣蟋蟀,寒雨滴芭蕉”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秋夜的凄凉氛围。台阶上蟋蟀的叫声和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冷清和孤寂。
“静语窗灯暗,归心海寺遥”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窗外的灯光暗淡,四周一片寂静,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远方海寺的思念,渴望回到那个宁静的地方。
最后一句“唯应释慧远,莲社为相招”点明了诗人最想念的人——慧远和尚。慧远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曾创立莲社,倡导净土信仰。诗人希望慧远能召唤他,带他回到那个精神的家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寂寞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蕴含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归宿的渴望,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