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夜过白土市不宿夜几失道田家地卧四十韵

腊月廿九日,丁亥之岁除。
朝发句容县,寒空晴色初。
初晴信可喜,泥深犹尺馀。
午憩白土市,暮指丹阳湖。
未至四十里,落彩沉金乌。
泥昼尚可涉,泥夜何可踰。
况乃冈坂间,十步千盘纡。
积雪五十日,冻块始半苏。
雪中间以雨,野溜成沟渠。
埂塍或断缺,下有不测淤。
江南旧行役,两夫肩竹舆。
与其一跌三,不若拾而徒。
芒鞋既已著,岂复惜衣裾。
黑者为水潦,白者为路途。
暗中相摸索,前行后号呼。
右手拄我杖,左手一仆扶。
远村坎坎鼓,守岁以自娱。
荆棘莽苍中,焉从造其庐。
前导忽还迓,道远店亦无。
求宿一农家,地卧用草铺。
于此得偃息,岂敢过有图。
暖汤濯倦足,浊酒斟浮蛆。
意色默相贺,天其念无辜。
幸无坑阱堕,险不狼虎屠。
灯下见异物,非马非骡驴。
藏牛于屋内,云以避穿窬。
终夕噍草声,去枕才咫且。
从者各僵仆,不异犬与猪。
平生几今夕,亦尝分郡符。
军府炽庭燎,丽谯侈门符。
宾客候兵卫,儿童奉屠苏。
焉知穷且老,狼狈逃村墟。
疮痏腰膂破,痒痛皮肤枯。
大风鼓天地,啸鬼号鼪狐。
使其伏榛莽,岂不戕厥躯。
遥遥乌聊山,有竹有琴书。
我故念我家,儿女亦念予。
目睫竟不交,炯然如鳏鱼。
晓行付一笑,终夕空嗟吁。
作诗纪此事,异时示吾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大年二十九晚上,诗人赶路时遇到的狼狈经历,读起来像一篇接地气的“春节返乡历险记”。

1. 赶路囧途:泥巴、迷路和牛棚住宿
- 诗人早上从句容县出发,虽然天晴了,但积雪融化后路上全是深到膝盖的烂泥(“泥深犹尺馀”)。晚上想赶到丹阳湖附近,结果天黑迷路(“暮指丹阳湖…落彩沉金乌”)。
- 最惨的是夜路:泥巴路+山坡+结冰的沟渠,每走十步就要绕弯(“十步千盘纡”)。他和仆人互相搀扶,靠摸黑白颜色分辨水坑和路(“黑者为水潦,白者为路途”),远处传来村里守岁的鼓声,但根本找不到路过去。

2. 农家借宿的魔幻一夜
- 最后找到一户农家,睡在铺草的地上(“地卧用草铺”)。屋里居然拴着头牛,整晚听着牛嚼草的声音(“终夕噍草声”),仆人累得像死猪一样瘫在旁边。
- 诗人用热水泡脚,喝浑浊的米酒,还苦中作乐和仆人碰杯,庆幸没掉进坑里或被狼吃掉(“幸无坑阱堕,险不狼虎屠”)。

3. 强烈的今昔对比
- 诗人想起自己以前当官时,过年有卫兵站岗、小孩端酒(“宾客候兵卫,儿童奉屠苏”),现在又老又穷,像逃难一样(“狼狈逃村墟”)。
- 半夜听着鬼哭狼嚎的风声(“大风鼓天地,啸鬼号鼪狐”),睁着眼睛想家,觉得自己像条失眠的鱼(“炯然如鳏鱼”)。

4. 真实的力量
- 这首诗没有风花雪月,全是扎心的细节:冻疮腰疼、皮肤发痒、牛棚的味道…但正是这些狼狈,反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 最后诗人自嘲一笑,把经历写成诗留给儿女看——像极了现代人发朋友圈吐槽“史上最惨除夕夜”,苦事变成了值得珍藏的记忆。

核心魅力: 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高雅滤镜”,用幽默化解苦难。我们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诗人,而是一个在春运路上摔得满身泥、想念热被窝的普通人。这种“接地气的诗意”,反而比刻意修饰的华丽文字更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