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百二十五

有则水里月,无则形名兆。
即此是达磨眼睛,亦谓之衲僧顶门窍(中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比喻探讨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前两句"有则水里月,无则形名兆"用水中月亮作比喻:
- 说"有"时,就像水中月影,看似存在实则虚幻
- 说"无"时,却又通过具体形象(形名)显现出来

后两句点明主旨:
- 这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状态,就是禅宗祖师达摩的"法眼"(智慧之眼)
- 也是修行僧人开悟的关键(顶门窍)

特别标注"中秋"二字,暗示就像中秋赏月时,既要欣赏月亮的实相,又要看破月影的虚相。整首诗告诉我们:真理既不在单纯的"有",也不在绝对的"无",而在超越二者的觉悟之中。就像看水中月,既要看见月光,又要明白那是倒影,这种双重认知就是禅悟的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