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月林清玩墨

谁识阜陵天上物,亦从潘李乞刀圭。
半规肯博千金璧,四海仍传一角犀。
柏叶春齐初养麝,髯松岁晚复然脐。
直须数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珍贵墨锭的故事,充满文人雅趣和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联"谁识阜陵天上物,亦从潘李乞刀圭"是说:这块墨锭本是皇家珍宝(阜陵指宋孝宗陵墓),却流落民间,需要向制墨名家(潘谷、李廷珪)讨教使用方法。这里暗喻再珍贵的物品也需要知音赏识。

第二联"半规肯博千金璧,四海仍传一角犀"用两个比喻:半圆形的墨锭(半规)价值胜过千金美玉,就像传说中的犀角一样名扬四海。突显了这块墨的稀有珍贵。

第三联转入制墨工艺:"柏叶春齐初养麝"说制墨要加入麝香等香料,"髯松岁晚复然脐"指用老松树烧烟制墨。这两句生动展现了传统制墨的复杂工艺。

最后两句"直须数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题"最有深意:诗人说等几位年轻后辈成才之时(成家日),他会像唐代元结在浯溪题刻那样,再次题诗纪念。这既表达了对后辈的期许,也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

全诗通过一块墨锭,串联起物质价值(千金璧)、工艺价值(制墨过程)和精神价值(文化传承)三个维度。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将文房用品升华到人才培养的高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器以载道"的思想。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