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寄

大夫既授玦,捐之湘江中。
彼波到此潭,寂寂睡蛟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官员(大夫)把象征权力的玉玦(类似印章的信物)扔进湘江的故事。前两句直接交代情节:官员主动交还官职,把玉玦丢进江水。后两句用江水流动的意象暗含深意——玉玦随波漂到深潭,连凶猛的蛟龙都安静沉睡,暗示权力回归自然后的宁静。

诗人用简单四句话传递出三重深意:
1. 主动放弃权力的洒脱:官员不是被罢免,而是自愿归还官职,显得很潇洒。
2. 权力本源的思考:玉玦沉入江底,暗喻权力最终要回归自然(或百姓)。
3. 震慑力的消解:连蛟龙(象征权贵势力)都安静下来,暗示放下权力反而能平息纷争。

最妙的是"寂寂睡蛟龙"这个画面,用蛟龙睡觉的安静场景,反衬出权力交接的平和。就像现在职场中,领导卸任时若能从容交接,整个团队反而能更稳定过渡。这种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