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穿着青色学子服装的孩子们,来到颍州府学参加祭拜先圣孔子的仪式。诗人被这些孩子清秀聪慧的面容所打动,特别注意到其中有些孩子气度不凡,将来必定能成为振兴家族的栋梁之才。
诗歌的亮点在于:
1. 用"蔼蔼"形容孩子们,既表现人数众多,又透出温和可亲的感觉
2. "青衿子"这个称呼既点明身份是学子,又暗含期待,因为青衿是古代读书人的标志
3. "眉宇秀"三个字生动刻画出孩子们聪慧灵动的神态
4. 最后一句是诗眼,诗人慧眼识人,从平凡孩子中看出未来的希望
全诗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展现了:
- 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 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 善于发现潜质的眼光
- 对文化传承的欣慰之情
就像现代人看到学校里认真学习的孩子们,会由衷感叹"这些孩子里将来肯定有人才"一样,诗人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了这个充满希望的瞬间。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