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
中峰何高高,孤标耸寥廓。
寺楼递隐见,石径互参错。
虽乏济胜具,始快远游诺。
振衣凌爽垲,举杯眺广莫。
不知山路尽,但见天澄豁。
对面蓟门山,数点青如削。
树木若鳞次,西湖不盈勺。
万象各自媚,孤云安所薄。
山南行雨罢,且复归旧壑。
寺楼递隐见,石径互参错。
虽乏济胜具,始快远游诺。
振衣凌爽垲,举杯眺广莫。
不知山路尽,但见天澄豁。
对面蓟门山,数点青如削。
树木若鳞次,西湖不盈勺。
万象各自媚,孤云安所薄。
山南行雨罢,且复归旧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登上中峰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心灵体验。
首先,诗人用“中峰何高高,孤标耸寥廓”来形容中峰的巍峨高耸,仿佛独自屹立在广阔的天空中,给人一种孤傲而壮美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寺楼递隐见,石径互参错”,描绘了山间寺庙和石径的景象,寺楼时隐时现,石径交错纵横,给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感觉。
诗人虽然觉得自己不具备征服高山的体力和装备,但依然感到这次远行的承诺让他心情愉悦,即“虽乏济胜具,始快远游诺”。接下来,他整理衣裳,站在高处,感受清爽的风,举杯远眺,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天地,即“振衣凌爽垲,举杯眺广莫”。
诗人走着山路,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天空清澈明亮,即“不知山路尽,但见天澄豁”。他看到对面的蓟门山,山上的几点青色像是被刀削过一样,树木排列得像鱼鳞,西湖的水面显得很小,仿佛只有一勺水那么大,即“对面蓟门山,数点青如削。树木若鳞次,西湖不盈勺”。
最后,诗人感慨大自然的万物各自展现着它们的美丽,而孤云则飘荡在天空,没有固定的归宿,即“万象各自媚,孤云安所薄”。山南的雨停了,诗人决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即“山南行雨罢,且复归旧壑”。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回归本真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