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溪边的老者平淡却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老翁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却丝毫没有离开溪边住所的念头。他生病时尝遍各种山野药材度日,虽然贫穷,但亲手搭建的茅草屋低矮温馨。月光太美,他任由窗户破着也不修补;因为爱写诗,墙壁被反复涂抹修改。最近常常整夜独坐,那份宁静淡泊的心境,简直和修行的僧人没什么两样。
诗人用"尝山药""草堂低"这样接地气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隐居生活真实的清贫。但"为月留破窗""因诗涂墙"的举动,又透着超脱物质的精神追求。最后"夜坐如僧"的比喻,把这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推到了极致。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古代文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物质可以简单,精神必须丰盈。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